9 月 8 日,《人民日报》“读者来信” 版直击河北唐山遵化市堡子店镇 —— 曝光南小庄村、堡子店村周边存在河道耕地盗采砂石、矿渣垃圾回填盗坑问题,记者实地走访后,揭开了当地生态隐患背后的村民困境与监管争议。
一、实地调查:盗采痕迹藏在河道与玉米地间
沿着北岭河往南小庄村走,西侧河岸一处数平方米的豁口格外扎眼 —— 断面裸露的砂石、凹凸的棱角,在高出河面七八米的河岸上显得突兀。“前些年就有人采砂,去年夏天还在夜里偷偷来,我们举报过好多次。” 村民柳女士的话,得到了村级河长刘澈(化名)的印证:“采砂确实存在,我 2023、2024 年都向水利部门举报过,直到去年 7 月才停。”
比河道盗采更隐蔽的,是耕地上的 “租地挖砂”。在南小庄村南侧,玉米地旁散落着多个积水大坑:大的占地一两亩,小的也有数十平方米,坑边土层断面整齐,明显是机器挖掘痕迹。“外面公司租了村民的地,说是‘承料’,其实是挖砂石。” 村民王先生指着坑边说,七八年前 “鸿禧铁选厂” 租了他 20 多亩地,只给了一年租金就跑路,留下数米深的大坑,“现在啥也种不了,地里全是砂石底子”。
堡子店村的情况更普遍。村民杨先生坦言,“超过一半的耕地都被租出去采过砂”:“他们夜里挖,采完用东西填上覆层土,再还给村民,每年给 3000 元租金,我家一亩多地也在里面。”
展开剩余70%二、隐患揪心:矿渣堆进玉米地,河边垃圾成 “小山”
“采完砂石的坑,他们用矿渣填;河边还堆了好几座垃圾山。” 这是两村村民最忧心的事。
记者在堡子店村北的耕地里,一眼就看到 5 处 “矿渣小山”—— 黑色、灰色的矿渣堆直径近 10 米、高两三米,有的紧挨着生长的玉米,有的覆了层薄土,只冒些杂草。“在这种地上种庄稼,第一年还长,第二年就蔫了。” 杨先生蹲在田埂上叹气。南小庄村的采砂坑里,甚至有泛白、泛绿的矿渣,曾做过铁矿工作的村民猜测 “可能是硫酸渣”。
更触目惊心的是北岭河边的垃圾 —— 在两村交界处,4 座四五米高的垃圾山占地数亩,塑料、渣土混杂在草丛里。“这些垃圾会不会渗进河里?矿渣埋在地里,种的庄稼能吃吗?” 采访中,几乎每位村民都在问这个问题。
三、争议焦点:举报记录与 “零新举报” 的落差,专家戳合规漏洞
面对记者调查,遵化当地部门给出了回应,但部分说法与村民反映存在差异:
河道采砂 水利局称 “全境未批过采砂手续”,2024 年 2 月曾移交一起盗采案至镇政府,罚款 2 万元;镇党委书记李鹏飞表示 “2023 年底任职以来未接新举报”。但村级河长刘澈展示了 2024 年 4 月的举报记录 —— 他在 “河掌云信息平台” 反映盗采,河长办回复 “已交办乡镇”,“可执法人员走了,采砂的又来”。 耕地盗采与矿渣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承认 “租地盗采存在”,2025 年查处两起案件,但称 “规模不大”;对于耕地里的矿渣,市委负责人初步判断是铁矿尾矿砂,“经专家快检非危险废物,若无害可堆存耕地”。“这不符合规定!”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陈世宝直接指出漏洞:工业尾矿渣即便不是危废,也禁止进入农用地—— 不仅会因缺乏有机质导致作物绝收,重金属还可能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。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也明确规定,“禁止向农用地排放可能造成污染的尾矿、矿渣”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一处 “土地性质争议”:自然资源部门称 1 处矿渣堆放地是 “2019 年国土调查认定的建设用地”,但村民的土地确权证显示此处为耕地,当记者追问 2019 年前的登记信息时,得到的回复是 “系统坏了,导不出来”。
四、整治启动:清运垃圾追责,全域排查待观察
截至 9 月 1 日,遵化当地已启动整改:8 月 30 日起清运所涉地块的全部垃圾、矿渣,将其转移至临时安置点;公安、纪检监察机关已介入,追查矿渣垃圾来源及相关责任。
当地政府还提到,已采取 “无人机监测 + 重点区域摄像头” 加强监管,结合 7 月新修订的《矿产资源法》(加大惩罚力度)打击盗采。堡子店镇党委书记李鹏飞也坦言,当地从上世纪 80 年代就有 “挖砂自用” 习惯,后来形成砂石产业,“希望在保护生态前提下,引导企业合规经营”。
只是,已回填的矿渣是否污染土壤?地下是否还藏着未清理的隐患?全域 “大起底大整治” 能否彻底堵住监管漏洞?这些问题,仍需后续观察。《人民日报》也表示将持续跟踪事件进展。
发布于:安徽省长胜证券-股票市场杠杆-炒股如何开杠杆-股票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