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1日是第32个国际失智症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早防早治,守护认知”,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失智症这一“沉默的流行病”,尤其要重视和预防脑血管疾病引发的血管性失智,为老年群体筑牢认知健康的防线。
一、失智症:记忆的“隐形杀手”
失智症并非单一疾病,而是由阿尔茨海默病、血管性痴呆、路易体痴呆等多种病因导致的认知功能全面衰退。患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记不住刚发生的事、重复提问,或找不到回家的路;随着病情加重,会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,甚至出现性格突变、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。据统计,我国85岁以上老人中,每3人就有1人患有失智症,而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类型。
展开剩余77%二、脑血管病变:记忆流失的“幕后推手”
血管性痴呆的根源在于脑血管损伤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慢性病会像“锈蚀水管”般损害血管,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。当脑梗死、脑出血等急性事件发生时,神经元会因缺氧而死亡,引发认知功能断崖式下降;而慢性脑缺血则像“温水煮青蛙”,逐渐破坏脑白质连接,造成信息传递障碍。研究发现,脑卒中患者中约50%会继发认知障碍,且每复发一次,病情就加重一分。
典型案例
72岁的王爷爷曾因脑梗住院,出院后家人发现她总把水果放进衣柜、把袜子塞进冰箱,晚上不睡还有点闹,会突然不认识家人等。起初以为是“老糊涂”,直到他独自外出迷路,才被确诊为血管性痴呆。医生指出,他的认知障碍正是脑梗后神经纤维受损的结果。
三、早筛早治:抓住记忆保卫战的“黄金期”
血管性痴呆的防治关键在于“早”。若出现以下信号,需立即就医:
近期记忆“断片”:刚说过的话、做过的事转眼就忘;定向力丧失:分不清年月日、找不到自家楼栋;执行功能下降:不会使用微波炉、穿衣顺序混乱;情绪“晴雨不定”:无故哭闹、易怒或淡漠。
筛查工具
6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MMSE量表(简易精神状态检查)或MoCA量表(蒙特利尔认知评估)筛查,结合脑MRI检查脑血管状况,可提前5-10年发现认知障碍风险。
四、科学预防:从生活细节守护脑血管
1. 饮食“控糖限盐”
推荐地中海饮食:以深海鱼、橄榄油、全谷物、新鲜蔬果为主,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;
每日盐摄入量<5克,避免腌制食品;
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,防止高血糖“毒害”神经。
2. 运动“适度有氧”
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:如快走、游泳、太极拳;
运动可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(BDNF)分泌,帮助神经元修复。
3. 慢病“精细管理”
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<130/80mmHg;
血脂异常者需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;
戒烟限酒:吸烟会加速血管硬化,酒精会直接损伤脑细胞。
4. 认知训练“趣味化”
每天10分钟“数字游戏”:如算术题、数独;
参与社交活动:下棋、打牌、跳广场舞;
学习新技能:如摄影、手机操作,激活大脑“备用回路”。
五、家庭支持:用爱托起尊严
照护失智老人需要“智慧与耐心”并存:
环境改造:在家门贴醒目标识、安装防滑地板、使用带提醒功能的药盒;
沟通技巧:避免争辩“错误记忆”,用“认可式回应”安抚情绪;
自我关怀:照护者需定期参加支持小组、利用喘息服务,防止“照护者抑郁”。
温馨提示
我院脑病科门诊及急诊均可进行初步“记忆健康筛查”,让我们早防早治脑血管病,用科学预防点亮记忆之光,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拥有有尊严、有质量的晚年生活!
门诊地址:顺义中医院门诊楼一层脑病科门诊
急诊地址:急诊脑病诊室
供稿:杨杨
编辑:冯德阳
校对:孔令泽、朱乐
发布于:北京市长胜证券-股票市场杠杆-炒股如何开杠杆-股票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