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下的城市竞争格局中,一座城市如何为自己的未来十年、二十年布局?
成都给出的答案,是一场围绕“未来”展开的、规模空前的资本叙事。
7月24日,成都未来产业基金正式亮相,首期1120亿元,远期2600亿元的宏大规模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,但这并非故事的全部。
拨开数字迷雾,背后是设计精妙的产业滴灌系统,一盘旨在将成都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未来产业胜势的深远棋局。
一问,是什么?
洞见产业先机,传递智库思想
千亿规模固然震撼,但其真正的雄心,隐藏在分阶段、长周期的部署之中。
2600亿远期宏大愿景,由600亿“未来产业天使基金”与2000亿“未来产业创投基金”构成。
未来产业天使基金,肩负的是破解“从0到1”的使命,它甘愿潜入创新的无人区,去填补传统金融在极早期阶段留下的市场空白,为那些原创性、高风险的“冷板凳”项目送去第一笔火种,投资损失容忍率高至80%。
而当创新的种子破土而出,未来产业创投基金则立刻接棒,扮演“加速器”的角色,助其完成“从1到100”的产业化蜕变,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,投资损失容忍率可达40%。
这套设计精准覆盖企业从诞生到壮大的全过程,规划了清晰的资本投入:
种子期方面,当创新想法萌芽,天使基金为单个项目提供最高1000万元“第一滴灌溉”,助其破土。
初创期方面,企业需站稳脚跟,基金将单个项目支持额度提至最高5000万元,作为“加速燃料”。
成长期方面,为助力企业规模化跃升,单个项目资本支持可达3亿元。
这套精密设计的背后,是成都清晰的战略意图。其根本目的,在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布局,优化升级全市产业结构,并做强政府投资基金体系。
为实现这一目标,成都采用了“有为政府+有效市场”的模式:基金由财政出资,并由经验丰富的国资平台——成都产投集团进行专业化运作,旨在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产业投资,促进产业升级。
二问,投什么?
洞见产业先机,传递智库思想
成都的千亿未来基金,究竟要投向哪里?它的“狩猎”目标,是一张描绘未来的产业地图。
人形机器人、飞行汽车、脑机接口、量子科技等十大前沿方向赫然在列。这背后,是成都聚焦“9+9+10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抢滩未来制高点的清晰战略。
这些领域普遍具备以下特征:研发周期长、资本投入大、技术壁垒高,以及具备颠覆现有产业格局的巨大潜力。
这表明成都的赌注并非押在短期可见的“风口”,而是着眼于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“深科技”赛道,意图在下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制高点。
为确保不错过任何一颗创新的种子,基金建立了一套“绿色通道”体系,对纳入其中的项目,承诺“应投尽投” 。
能进入这条快车道的,都是顶尖选手:包括国家级创新大赛和科技大奖的获奖者 、两院院士等A、B类顶尖人才领衔的创业项目,以及从重大科创平台或行业龙头企业中孵化出的优质项目。
除此之外,一张更广阔的“优先支持”网络也已铺开,旨在将来自各类创业大赛、高校师生创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潜力股一网打尽。
最终,实现“培育科创沃土、厚植产业雨林”的投资目标,通过三大抓手激活城市科创动能。
在“引才引智”上,孵化500个种子项目,为顶尖创新人才铺设“绿色通道”,用高效服务吸引全球智力资源汇聚。
在“创新策源”上,投向在蓉、来蓉的科创项目,计划投出300个天使项目和100个创投项目,形成庞大的创新企业梯队。
在“全球资本”上,计划向全球招募50个创投合伙人,作为子基金管理人,以此链接全球的资本与智慧。
这套组合拳将资本、项目、人才三者紧密捆绑,共同浇灌出一片能自我进化的产业雨林。
三问,怎么投?
洞见产业先机,传递智库思想
政府引导基金最怕什么?怕的是“外行指导内行”。成都给出的解药是专业化和市场化。
基金的管理人——成都产投集团,是一家经验丰富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。
350余人的专业团队,65%硕士以上学历,近半数具有电子信息、航空航天、生物医药等产业背景,再加上400余名外部专家智库——这种“内脑+外脑”的配置,完全不输顶级市场化VC。
但真正的杀手锏是“耐心”二字。
15至18年的超长投资期,是传统VC基金的两倍有余。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:颠覆性技术需要漫长的孕育期,短期资本根本陪不起。
这种“耐心资本”的承诺,对于吸引顶尖科学家和硬科技创业者而言,具有不可估量的吸引力。
以智能驾驶公司希迪智驾为例,成都产投集团旗下的成都科创投集团不仅提供资金支持,还帮其落户西南总部、对接本地产业链、开拓沙特市场。
这种“扶上马、送一程”的主动式、增值性服务,是成都科创投集团区别于纯粹财务投资者的核心能力,也是其将资本优势转化为产业生态优势的关键所在。
基于此,成都科创投集团培育了一批兼具原创性、颠覆性与前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。
在人形机器人领域,投资国内首家量产全固态激光雷达面阵SPAD芯片的阜时科技;人工智能领域,投资交互式AI标杆企业声通科技,全路率先实施人工智能铁路运维方案的诺比侃……
截至目前,成都科创投集团投资未来产业项目40余个,成功培育并助推了如交大铁发、成都华微等多家本土科技领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四问,为什么投?
洞见产业先机,传递智库思想
成都这盘千亿豪赌,并非一时兴起。它的背后,是国家宏大蓝图与城市独特命运的交汇。
首先,这是一道来自国家最高层的“必答题”。
“新质生产力”——这个在2023年被首次提出的国家级战略,要求中国经济摆脱传统增长路径,向技术革命要未来。
国家已经明确划出赛道:抢滩量子技术、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。成都的千亿基金,所瞄准的人形机器人、脑机接口等十大领域,几乎是对国家战略的一次精准“对表”。可以说,它就是“新质生产力”在城市层面最直接、最硬核的实体化身。
如果说响应国家号召是“天时”,那么成都自身的独特家底,则是“地利”。
成都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?不是港口,也不仅仅是制造业,而是它作为中国西部科教重镇的深厚底蕴。
这座城市坐拥一个令人艳羡的“技术富矿”:四川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“双一流”高校;中科院光电所、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一众“国家队”科研机构;还有牵引动力、生物治疗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。
这些“大院大所”,就是成都沉睡的宝藏。
然而,长期以来,成都一直被一个难题困扰——科技与产业“两张皮”。无数顶尖的论文、专利被锁在院墙之内,无法转化为推动经济的真金白银。
为了打通这“最后一公里”,成都近年几乎是把科技成果转化当作全市的“一号工程”来抓。
过去,成都已经推出了被称为科技界“小岗村”的混改制度,建了中试平台,组建了技术经纪人队伍。这些努力,解决了成果“能不能转”的问题。但还不够。
现在,未来产业基金横空出世,如同一块巨大的“磁铁”,将这些努力牢牢锁在了一起。它精准地瞄准了成果转化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——钱。
它为那些刚刚走出实验室、前途未卜的技术,提供了第一笔救命钱,大大降低科研人员创业风险。
通过上述比较,可以清晰看出“成都模式”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内核。
各城都支持科技创新,但成都模式的架构,是围绕“系统性挖掘本地存量科教资源”这一核心目标构建。
上海模式更多利用其金融中心地位,武汉模式利用其省级行政协调能力,苏州模式则依托强大的产业园区服务能力。
而成都模式,本质上是基于独特资源禀禀、以IP和人才为核心的“供给驱动型”转化模型。
五问,投出个什么未来?
洞见产业先机,传递智库思想
首先,是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。
从长远看,该基金将成为推动成都经济结构实现根本性跃迁的核心引擎。
通过将巨量资本持续、精准地注入十大未来产业领域,成都将加速摆脱对传统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业的依赖,逐步构建起一个以知识密集、高附加值的未来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经济体系。
其次,构筑全球人才高地。
资本是流动的,但顶尖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。该基金的设立,本身就是一封向全球顶尖人才发出的“邀请函”。
通过承诺为前沿科技提供巨额的、有耐心的资本支持,成都正在为全球科学家、工程师和创业者创造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环境,让他们能够在这里安心地从事高风险、长周期的颠覆性创新。
基金计划招募50个全球创投合伙人,这清晰地表明了其延揽全球智慧、链接全球资本的国际化雄心。未来,成都将不仅是“生活之城”,更有望成为全球未来产业人才的“心仪之城”。
最后,是创新生态的成熟与自持。
基金一笔成功的投资都将启动一个良性循环:
投资退出所产生的丰厚回报,一部分可以反哺基金,实现滚动发展;成功的创业者和技术专家将成为新的“天使投资人”和创业导师,培育下一代创新企业;围绕龙头企业将衍生出大量的上下游配套公司,形成茂密的“产业雨林”。
整个过程将培养和集聚一大批高技能的产业人才,最终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、能够自我维持和进化的“科创沃土” 。
这代表了中国产业投资的新范式:
政府不再是简单的出资方,而是生态构建者;投资不再追求短期套现,而是长期价值创造;资本运作不再是纯粹的财务游戏,而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。
这场千亿豪赌能否如愿,我们拭目以待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敢于在不确定性中下重注的勇气和智慧,本身就是一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。
成都,正在用真金白银书写自己的未来产业传奇。
长胜证券-股票市场杠杆-炒股如何开杠杆-股票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